这2位“很失败”的诺奖得主,却有1个惊人的共同点!

2019-11-14 17:11:43 来源: 神州加盟网 有280人参与
  • 经营范围:少儿编程培训
  • 门店数量:100家
  • 单店投资额:10~20
企业已备案
企业已认证
成交领红包

提到诺贝尔奖,大家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诺贝尔奖是人类文明的很高荣誉,代表着人类很高的智慧。

近日,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瑞典科学院公布后,2019年诺贝尔奖正式落下帷幕。

它就像一块金字招牌。

许多人它认识了爱因斯坦、杨振宁、屠呦呦、伦琴等一系列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而从每一届诺奖得主的身上,我们都能探寻到一些共同的特质支撑着他们走向学术的顶端。

它们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穿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孩子深思。

01

诺奖史上老得主

“我今年97岁,还有时间”

在本届诺贝尔奖的众多获奖者中,令人印象深的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被誉为全世界的锂电池之父的美国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

你也许对于古迪纳夫的成就不太了解。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古迪纳夫在80年代发明的电池材料,我们现在手机用的锂电池随时可能爆炸。

当时诺贝尔化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后,网上关于古迪纳夫的话题讨论地沸沸扬扬。

不光是因为他本人已是97岁高龄,还有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回顾古迪纳夫的硬核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生长在一个原生环境不好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

在他12岁的时候,他便借助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到寄宿学校去读书。

1940年,约翰·古迪纳夫继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耶鲁大学。

由于和家中关系也不太好,出门的时候,他爸只给了他35美元,而当时耶鲁大学的学费一年就是900美元。

于是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奖学金和给有钱人家小孩当家教填补了学费这个窟窿,从此再也没问家里要一分钱。

进入耶鲁大学之后,你一定会以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学习的肯定是化学专业?

可并不是这样,古迪纳夫学习的是古典文学专业。

可他对阅读方面并不擅长,沉不下心去研究宽泛的心灵世界。

随后,他又转到了哲学系。

可他对哲学也读不懂,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也不太擅长。

为了从哲学系毕业凑到学分,他才选修了两门化学课,但是他也没往化学方向走。

学校的数学老师没发现这个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倒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老师对古迪纳夫说:“你还是去学数学吧。”

于是古迪纳夫以数学学士的身份从耶鲁大学毕业。

毕业后原本想继续求学的他,正赶上二战爆发,于是被派到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收集气象数据。

战争结束后,他思来想去,回国后还是决定返回学校开始读物理学研究生。

这次他决定又重新选择一个新专业:物理学!

在他入学时,登记员吐槽了他:

“我不明白你们这些退伍军人。难道你不知道,凡是在物理学上有过重大成就的人,在你这个年纪就已经做出了成绩吗?你现在还想开始吗?”

面对嘲讽,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之后,他扎扎实实在实验室待了20年。

虽也小有成就,但研究的方向和后来获诺奖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关系。

1976年,古迪纳夫的项目经费突然被砍。

年过半百的他面临中年失业危险,54岁的古迪纳夫不得不赶紧找下家。

他依靠博士学历,入职了牛津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他兼任化学研究系主任之后,开启了研究电池的生涯。

57岁,他找到了钴酸锂材料。

75岁,他又做出了新的材料磷酸铁锂,在电动工具应用广泛。

90岁,他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还有如何用更廉价易得的钠来取代锂。

直至97岁获得2019诺贝尔奖化学奖,成为有史以来年龄大的诺奖得主。

古迪纳夫曾经把自己比作乌龟。

虽然爬得缓慢,但终会到终点。

开始或许有先有后,胜利却没有先后,永远只属于坚持到后面的人。

不服老,不认输,就是这个97岁的老头身上年轻的地方。

现如今97岁的古迪纳夫仍然精神抖擞,活跃在一线,致力于研究电池电量不够用的问题。

他曾表示:“我想在去世前解决这个问题,我才90多岁,还有时间。”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终于让他等到了属于他的诺贝尔。

02

从废柴到国民偶像

一个loser的惊天逆袭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要培养“坚持”的特质有些基础、有些老生常谈。

那下面这位诺奖得主的人生信条是孩子今后道路上的引路灯塔。

他跟古迪纳夫一样,也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但他和高学历、有科研背景的古迪纳夫区别在于,他43岁之前,可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废柴”。

学习没天赋,勉强考上大学;

偶然得知自己竟是父母的养子,生母在他刚出生时便因病过世;

大学时因为讨厌德语,沦为挂科留级的“学渣”;

其貌不扬、沉默内敛,相过二十多次亲,35才结上婚;

年过四十,依旧是个拿着寒酸薪水、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基层职员。

就这么默默无闻的过了几十载。

2002年,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这位日本京都的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的生活。

电话里的人说的是英文,田中只听懂了两个词:Congratulations(祝贺)、Nobel(诺贝尔)。

“诺贝尔关我什么事?”

当时田中觉得莫名其妙,就挂了电话。

直到全国媒体开始大肆报道。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田中耕一(日本)

全日本都炸锅了!

媒体们焦急地划去了获奖新闻稿件的预设名单;

专业的化学家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不是业界知名的、不是致力科研的学者。

全国人民雀跃的同时都发出了一个疑问:

田中耕一是谁?

有意思的是,田中的妻子坐在出租车上听到广播,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田中的妈妈正巧在看新闻,波澜不惊地说了句:“这人的名字怎么跟我儿子一样?”

因为没有一个认识田中的人相信,田中会和奖项有什么瓜葛。

毕竟在世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失败者,习惯了沉默与平凡。

媒体居然在网上搜到了田中的公司:名不见经传的岛津制作所。

大批想抢占先机的记者,一下就把制作所围得水泄不通。

临时被抓住采访的田中,还穿着做实验用的蓝色工装。

他局促地走上了发布会的演讲台后,憋红了脸才说出一句:

要是能提早准备,我一定穿正装。

憨态可掬的画面随着直播传遍全国,观众们都被田中逗乐了。

这哪是高高在上的诺奖科学家,分明是亲切的邻家大叔。

田中就这样火了。

抢占了各大头条不说,电视节目都找上门来。

社交网站更是热烈讨论着这位“平民科学家”。

原来这样平凡的中年大叔,也有登上人生的一天!

他成了励志典范,当代锦鲤,激励着经济低迷时期的日本。

田中走过的地方,夹道欢迎的粉丝们甩动气球彩带,就像明星一样。

田中的得奖理由是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简单地说,从前分析大分子,必须用激光照射,但是一照它就碎。

田中天才般地加入了甘油作为缓冲剂,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天而降的诺贝尔奖让田中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

各种奖项、荣誉接踵而来。

听到田中得奖的消息,公司所长立刻乘飞机赶回国,把一千万日元的奖励双手奉上。

母校更是慌忙把田中的名字写进校章,还破例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政府更是一连追加了好几个荣誉市民奖,还在很高荣誉——日本文化勋章中,匆忙把他的名字补上。

所有人都以为,一步蹬上人生的田中耕一,将到处演讲、收获掌声来度过余生。

可他却在一场发布会上说完“leave me alone”之后,一头扎回研究所,潜心做实验,再也不露面了。

能在辉煌时不被迷惑的人,将拥有更华丽的人生。

他并没有被眼前突如其来的名利而蒙蔽双眼。

相反,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做什么。

田中回归了平凡无奇的生活。

上班、下班,依然穿着他的工作服,依然拒绝升迁。

一切都像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样。

只有一点变了:

他决心做出真正值得获奖的研究。

当人们再次见到田中耕一的名字,是2018年的2月。

他的新研究成功在期刊《自然》上发表:

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

其实,早在四十年前得知生母病逝时,他便下定决心投身缓解研究。

那个幸运的诺贝尔奖,只是给坚定的人提了个醒:勿忘初心。

2019年2月,NHK邀请田中参与纪录片的摄制。

此时的田中,眼中早已有了沉稳和自信。

和16年前面对镜头手足无措的他,判若两人。

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写的《断头王后》中提到的:

命运馈赠的礼物,你早已暗中支付了筹码。

03

写在后面

每一年的诺贝尔奖吸引着我们的,不仅仅是前沿的科学成果。

更是诺奖得主身上那些轻易拥有,又难以坚持的特质。

他们有些是因为信念而不断坚持,甚至带有一丝“偏执”的意味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

有些是因为怀揣着梦想和好奇,刻苦钻研地去挖掘事物背后的真理……

而这些,正是我们一定要传给孩子的宝贵财富。

标签:
环亚枫叶艺术教育加盟
  • 654 关注加盟
  • 7200 咨询加盟

注册会员-关注品牌-线下推荐-深层交流-确定成交 找项目就是这么高效

注  册
猜你喜欢
  
  • 自然稻米线
  • 串意十足烧烤店
  • 东方童画少儿美术
  • 家美滋西式汉堡快餐店
分享到:
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